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3年亏11亿元,“0营收”闯关科创板,轩竹生物的痛点只有商业化吗? 当前资讯

时间:2023-03-24 16:59:41    来源:华夏时报

创新药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资料图】

近日,轩竹生物带着“0营收”的成绩单闯关科创板,在两轮问询后得到了上交所上市委员会暂缓审议的阶段性结果。

科创板成立以来大大加强了对于生物医药、硬科技等未盈利公司的上市支持力度,但类似轩竹生物这样的“0营收”公司仍属极少数。因此,轩竹生物的上市进程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家从A股传统药企中拆分出来,打着创新药标签的药企,除了营收业绩之外,轩竹生物的“外籍”管理层团队,以及其产品管线和母公司四环医药之间的关系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持续亏损下,何时“回血”

公开信息显示,和目前国内大多数biotech不同的是,轩竹生物成立于2002年,2012年成为港股四环医药全资子公司,2018年开始独立运营。

单从营收数据来看,轩竹生物业绩并不乐观。

招股书显示,轩竹生物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报告期内,发行人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6亿元、-1.6亿元、-4.6亿元和-1.6亿元,三年合计累计亏损超11亿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轩竹生物累计未分配利润为-8.69亿元。

“惨淡”的营收数据背后,是轩竹生物至今还在“襁褓”中尚未上市的产品管线。这家公司聚焦于消化、肿瘤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疾病领域,适应证针对的人群数量广阔,目前有3个核心产品,5个主要产品,以及5个其他产品。

图片来源:轩竹生物招股说明书

从披露信息来看,轩竹生物目前尚无已上市可销售的产品,因此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其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适应证的PPI抑制剂KBP-3571安纳拉唑钠,上市申请已获药监局受理,预计将于2023年第二季度获批并迈入商业化阶段。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我国消化性溃疡患者人数预计2030年达7322万人。PPI类药物作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应用最广泛最高效的一类药物,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65.1亿元。但目前已有6类已上市口服PPI类药物,竞争环境相对激烈。

如果既无先发优势也未能满足临床未能满足的需求,即使产品顺利上市,对于轩竹生物的营收贡献也不乐观。

上交所此前对于轩竹生物IPO前的两轮问询中,同样对其在研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提出了疑问,要求其说明:(1)主要产品预计销售峰值渗透率的主要考虑因素、测算方法,是否符合“市场空间大”的要求;(2)发行人在商业化方面的规划及相对其他竞争方的优势。

尽管全面注册制施行已经近在眼前,但近期以来包括轩竹生物在内,共有4家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暂缓审议的情况。一位投行人士对《华夏时报》表示,暂缓审议一般发生在监管层认为企业现有披露的信息中,有需要补充披露的部分,如果相关企业能在后续披露中打消监管层的疑虑,同样可以往下走上市流程,这是一道“拦路虎”,也是一块“试金石”。

“创新”含金量何以定义

对于创新药企而言,产品管线是未来商业价值的筹码和基本盘,尤其是在国内创新药第一个“黄金十年”的尾声上,无论是监管层还是药企和投资人,对于创新药的认知都经历了行业的多番教育。

可以说,国内外关于创新药的信息差和时间差都被逐渐拉平到同一水平线上,已经不再是靠着概念就能上市融资的时候了。

轩竹生物此次上市拟募资24.7亿元,投向包括创新药研发项目、总部及创新药产业化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按照招股书中披露的15%的募资额度,如果成功上市,轩竹生物市场估值将超160亿元,秒杀一大批港股biotech公司。

在创新药的产业链上,biotech公司往往承担着创新这一部分的内容,这也是其价值所在,研发是各家的重头戏。报告期内,轩竹生物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16亿元、2.3亿元、3.7亿元和1.72亿元。此外,截至2021年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325人,占当年员工总数82.07%。

不过,轩竹生物的研发重心显得“大而全”。招股书显示,其技术路线不仅涵盖大分子生物药和小分子化药两大体系,同时还包括单抗、双抗以及今年以来大热的ADC赛道,在尚无重磅产品在手的基础上,布局过于广阔,难免让投资者怀疑其技术实力。

在研发通道中,轩竹生物尚有十余个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其中3个候选药物已取得IND批件,2个已递交IND。这不仅意味着这些管线离上市还有一段不近的距离,也代表着后续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如果产品技术实力不强,那么公司除了产品上市销售外,很难通过license out 等路线获得资金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研发投入外,轩竹生物募资需求中同样有募集资金预备流向产业化项目,尽管早期创新药企自建厂房等较为普遍,但在近几年资本寒冬的洗礼下,很多biotech公司对于重资产投入都抱着谨慎态度。

在未来业绩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即使公司成功上市,对于产业化等重资产项目的筹备也许会成为公司的阿喀琉斯之踵,2022年行业停工停产的声音犹在耳边。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