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人还保持着积极向上,勇争第一,不服输的心气儿,中国就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1
(相关资料图)
去年疫情期间,我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降速的主要原因是债务周期,不能指望放开后,经济就一下子变化。放开后,一季度的经济表现不错,但二季度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挑战,不少人非常担心中国的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当年的覆辙。
2022年,饭统戴老板就写了一篇当时流传甚广的文章《当资产负债表不想奋斗了》。最近,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大衰退》的作者辜朝铭,在东吴证券(香港)策略年会中的一篇发言,在朋友圈也有很多朋友转。
没有人有能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二三十年后才能揭晓。但对经济学家的预测和治理经济的药方,我一直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经济学家似乎总是能在事后提出一套套解释现实经济的理论,但对预测未来,我觉得他们并不擅长。
宏观经济学家,总觉得自己对经济发展能提出什么灵丹妙药。按照自己的药方抓药,就能改变大局。这一点,经济学家有点像传统的儒家学者,认为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有明主采纳自己的真知灼见,按自己的建议施政,就能实现天下大治。
中国历史上,真正靠一个学者书生就改变一个国家命运,也许就是“商鞅变法”这一个例子吧。王安石、张居正都只是裱糊延缓,并没能改变国家下行的命运。当然,书生学者瞎搞把国家折腾垮了的案例,还有一个王莽的“新政”。
靠宏观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真的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吗?如果当时日本政府每件事都做对了,就能避免日本经济的大衰退吗?我不这么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不是什么资产负债表衰退。
2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1979年,傅高义出版了颇有争议的《日本第一》。其后十年,傅高义的观点一一兑现。日本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日本企业在全球攻城略地。十年后的1989年,盛田昭夫和石原慎太郎合著《日本可以说不》,认为日本已经站起来了可以对美国说不了。
前不久读的《芯片战争》一书中也写了那个时期的日本。1976-1985年,仅仅十年时间,在半导体领域,日本就从美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超越了美国。1976年3月,日本政府设立VLSI计划,用了十年,就成为了世界半导体行业的老大。
1990年前,日本就是一个全民打鸡血的国家,朝气蓬勃,欣欣向荣。1985年,日本造船业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0%以上。从1982年日本钢产量超过美国后,日本保持了14年全球除苏联外钢产量第一的位置(1991年前苏联钢产量数字存在争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汽车、家电都是高质量的代名词。Sony,松下,东芝,丰田,这些明星企业在全球攻城略地。1980年,全球市值前十位的公司有九家美国公司,一家荷兰公司(壳牌石油),1990年,全球市值前十位的公司有八家日本公司,两家美国公司。
那时的日本,确实是如日中天。但这一切在1990年前后嘎然而止。1990年前后的日本仿佛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从全民打鸡血,变成了“低欲望社会”。
1990年之后,日本的产业全面溃败。
半导体行业,从50%的市场份额,跌到不到20%。造船业,从50%,跌到不到20%。消费电子领域几乎全线溃败。汽车业还勉强维持市场份额。2000年,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已经没有一家日本公司。
1990年之后,日本整个国家,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到民众,精气神儿一下子就没了。不投资不创业不扩张,全民躺平。
为什么日本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泡沫经济破灭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其他国家也经历过泡沫破灭,之后也能重新站起来。辜朝铭把这个总结成资产负债表衰退。但我认为,资产负债表衰退,是果,不是因。
辜朝铭认为,如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避免这个衰退,我认为这并不正确。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已经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用到了极致。
货币政策就不必说了,日本维持了长期的零利率政策,也是量化宽松的鼻祖。辜朝铭认为日本政府财政政策用力不够。但日本从1990年开始,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从比较健康的60-70%,直线上升到前所未见的264%。日本政府也把财政政策运用到了极致,也没有解决日本的经济衰退问题。还能怎么做?政府借GDP 500%的债吗?
事实是,日本政府已经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用到了极致,但还是无法摆脱衰退。
3
世界很多国家都碰到过经济危机,为什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三十年一蹶不振,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心气儿一下子没了?
我自己的观点是:经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的反复博弈,日本最终痛苦的发现:日本根本就不可以说不,美国永远会压在日本头上,即使只是经济领域,也不会让日本有超过美国的机会。天花板是不可打破的。既然没有了希望,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当孙猴子发现,无论如何也逃不脱如来的手掌,反抗就要被镇压在五指山下,后面能有心气儿吗?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再也没有当年大闹天宫齐天大圣的风采了。
1984年,美国立法限制外国钢铁占美国市场份额不得超过20.2%。1977年,美国压力之下日本主动限制对美彩电出口总量。1981年,日本主动限制对美国出口汽车总量。1986年,美国要求日本市场中美国生产半导体的市场份额不得低于20%。1994年,美国要求日本必须购买美国19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系统化市场开放和结构化障碍协议。
这些协议,都是单方面对美国有利的不平等条约。要求日本承诺出口上限,进口下限。但最终日本在美国压力之下,都不得不遵从。
盛田昭夫曾经自信的说:“在军事上,我们永远无法打败美国。但是,在经济上,我们可以战胜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最终,经过一系列贸易战,日本从上到下终于痛苦的认识到,日本政治和军事上,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怎么可能经济上成为一个挑战宗主国美国的超级大国。最终,日本也就认命了,变成了头上戴着紧箍咒,老实听话去西天取经的孙悟空。
在美国面前,敢于追求独立地位和平等日美关系的日本领导人,下场都并不美妙。
日本一直有大国梦。二战前,日本企图在政治和军事上,成为亚洲霸主,最终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经过了甲午、日俄、一战三次胜利,在二战中一把输得精光。日本放弃了政治和军事的梦想,转而希望成为经济超级大国。随后,在1980-1990年的日美贸易战中,日本再次一败涂地,
最终,日本知道,政治军事经济上,日本都没有任何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的可能了。
努力是老二,不努力也是老二,日本从上到下,能不颓废抑郁躺平吗?
4
日本当时,一方面觉得美国压在上面,怎么努力也没用了,不可能超越美国争第一,另一方面,当时日本觉得已经过得很不错了,经济已经稳居第二强国,做好做坏都一样,心气儿就没了。
中国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呢?
老实说,今天中国虽然按汇率计算GDP达到了美国的70%左右,从规模的角度,超过了日本当年的水平。但从强的角度,中国各行业的领先企业在全球的位置,总体看,还不如1980-1990年之间的日本。
汽车行业,中国没有能和日本丰田相提并论的企业。借助新能源的机会,比亚迪很有希望成为中国的“丰田”。但今天的比亚迪,和1980-1990年的丰田,还是有不小差距。
消费电子行业,中国最领先的企业华为,我并不确定是否已经超越了当年的日本的索尼。
美妆行业,中国好像还没有一家能和资生堂媲美的企业。制药行业,日本也比较弱。全球前十大药企,日本应该也没有。日本最大药企武田制药应该排12位,300亿美元收入规模。中国最大药企国药控股收入规模虽然更大(5000亿元),但国药的业务太过庞杂,纯制药的实力应该不如武田。
半导体,日本在80-90年代一度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0%。今天的中国大陆肯定远远不如。
我们需要承认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空间。如果中国各行业领先企业在全球的地位,达到了日本在80-90年代的水平,毫无疑问,背靠中国庞大的市场,中国的GDP将会毫无疑问的超过美国。
中国虽然目前很多实物商品的产量都是全球第一,但按人均一算,不要说不如美国,连日本也不如。以汽车为例,日本1.26亿人,每年汽车销售400多万辆。每百人销售3-3.5辆汽车。中国市场一年销售2300万辆车,每百人销售不到2辆。即使以人多地少的日本为标准,中国汽车销量也有再翻一番的潜力。
5
日本当年没了赶超美国的心气儿,中国现在还有没有这股劲儿?
心气儿这东西,玄之又玄,很难把握。但真的是一个组织成败的主要驱动因素。就拿电商领域来说,阿里的衰退,拼多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两家公司心气儿的区别。一个国家的心气儿,是政府、企业、和每个人心气儿的总和。
如果问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我想,还是要看中国还有没有积极向上,不愿屈服,永争第一的心气儿。国家有没有,政府有没有,企业有没有,民众有没有这种不服压不服输的心气儿?
最近两三年,网络上有很多悲观躺平的言论。好像大家都没心气儿了,但我不这么看。
前面提到,一个国家的心气儿就是政府、企业、个人心气儿的总和。政府角度,中国政府高层要超越美国,与美国争高下的心气儿肯定还在,还很足。政府中层基层的心气儿也许不如以往,但我自己的观察,地方政府官员发展经济,力争上游的动力还是有的。
我从几个方面看这个企业维度的心气儿。1)中国人还愿不愿意创业,是否还不断出现新的创业企业;2)中国的企业是否能抓住新兴行业或行业变革的机会;3)传统成熟行业,是否有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勇于挑战行业领头羊。
这三点,目前的中国并不欠缺。最近三十年,从无到有产生的新产业,一个是互联网,另一个算是新能源。这两个领域中国企业都占领了绝大部分的国内市场,并且在全球市场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最近openAI在大模型方面取得了突破。一夜之间,中国无数企业都在开发大模型,也出现了大量创业公司。当然,里面鱼龙混杂,不乏借此炒作股价套现的人。但是,中国企业仍然保持对新兴机会的高度敏感,而且愿意冒风险投入追赶。
传统成熟行业,中国企业也不乏挑战行业霸主的决心和能力。PC、手机、家电、液晶面板、医疗设备、日化、饮料、运动品牌都有中国新兴企业试图杀入已经被全球行业巨头高度垄断的市场。
个人角度,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欧洲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选择躺平的中国人占比少得多。
今天抱怨的人不少,但这些抱怨的人,大多数是因为”求不得“而抱怨,不是真正的能做到看破红尘,四大皆空。
6
一个国家想一直维持积极向上的心气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企业来说,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气儿,就不能给企业头上压天花板。1990年,日本企业家发现了美国是日本永远冲不破的天花板,于是,没心气儿了。今天的中国企业家,倒不会觉得美国是天花板,但部分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的一些企业家也有碰到天花板的感觉,不知道无序扩张和有序扩张之间的分界在哪里。
如果企业家觉得,做大了就会碰到天花板,也就没心气儿了。一定不能让主流企业家感到头顶上有无形的天花板。好在中国目前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有一个隐性的天花板,互联网行业因为和意识形态关联太深,是个特例。比亚迪、华为这样的企业,是不会觉得自己头上有一个无形天花板的。
对普通民众来说,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气儿,就得让个人看到希望,看到靠自我能力能实现阶级跨越的希望。减少贫富差距,限制财富的继承,加大阶层流动,防止出现垄断集团,这些都是保持民众心气儿的必要条件。
保持民众的心气儿,和保持企业的心气儿,在某种意义上是矛盾的。如果允许企业无限垄断,无序扩张,普通民众的心气儿就很难保持。如果搞平均主义,企业的心气儿就很难保持。最终,还是要维持一个平衡。
维持这个平衡不容易,但不管咋样,如果中国还保持着积极向上,勇争第一,不服输的心气儿,中国就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苏联和日本在美国的竞争中都主动投降认输了,无论成败,这次,中国至少不会主动认输。